DTE 探赋教育中心

Palo Alto, Cupertino, Evergreen San Jose, Milpitas, Fremont/Newark

2021

2021-01-24 詩與幽默之必要 吳玲瑤

From 世界日报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amp/story/121250/5177393

 

詩與幽默之必要 吳玲瑤

世界副刊(幽默過日子)  

http://www.adwebs.com/index.php?pid=linyao

2021-01-24 02:02

疫情期間,女作家們在雲端上討論瘂弦的詩,看台灣為他拍的紀錄片《如歌的行板》,像詩般的電影,滿滿柔情的回憶與鄉愁,深深體會生活中「詩與幽默之必要」。

1949年從河南到台灣,瘂弦有北方人的豪邁,說話字正腔圓,聲音宏亮,待人誠懇謙虛低調。想起那年和他與橋橋同遊拉斯維加斯,他口若懸河,談笑風生,一路上笑聲不斷,幽默不僅表現在詩裡,平時言談更有興味。不自覺地套用他詩中的句型,「詩與幽默之必要」來形容詩人很貼切。

大家愛聽他說笑,用河南話唸順口溜,韻味十足,「缸比盆深,盆比碗深,碗比碟深」,以為他在說英文。途中我拿出自己曬的柿子乾給大家分享,他說,好吃到不小心把舌頭都吞了。骨子裡有詩人的天真細緻。他還模仿叫化子唱〈蓮花落〉:「別人門前一陣風,在你門前站個坑」,他的聲音低沉渾厚富有磁性,吟詩、唸地方俗諺的味道,沒人能及。

許多人說瘂弦的詩,最深刻的是來自於「幽默」的態度,而不是意象,或他反覆為人稱道的「音樂性」節奏,我深有同感,並想起許多有關他的幽默的傳言。早年他在台灣演話劇,以演國父成名,扮相英俊瀟灑。如今有點發福,他便自我調侃說:「現在只能演袁世凱了。」再補一句他的名言:「肥胖是詩人之恥。」他說:「詩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寫詩嘔心瀝血沒有一個胖的,如果哪天我瘦了,是又寫出好詩的時候了。」有人讚他著作等身,他隨口說:「不敢,只因為個子矮。」幽默是詩人的天分中最難得的才華,能以巧妙的比喻讓人物形象瞬間鮮活。

瘂弦曾自謙:「沒有什麼比一個失敗的人生,更像一首詩了。」「飄零君莫恨,好句在天涯」,他用幽默沖淡心境的悲苦,成為一種柔光的悲憫。在沒有什麼可吃的年代裡,他寫:「在麵包裡夾什麼,就,你的笑吧。」他鼓勵後輩:「人人都可以成為詩人,中國是一個詩的民族,樣樣都用詩來表現,從天子到庶人都寫詩。詩來自生活,不必來自學問,風吹、水流、花落、花謝都去感受,認真生活的結果就是詩。」
他評價自己:「一個失敗的詩人,一個成功的編輯。」回憶在聯合報副刊二十一年編輯生涯中,與張愛玲文字相交的有趣點滴,曾提攜席慕蓉、蔣勳、林懷民等新銳作家時說:「我有一種能力,能聞到天才身上的香味。」這幾位後來都成為大作家,也出現在這部紀錄片裡,一起回憶當年書信往來的鼓勵。有電話的時代,人人都寧願「言而無信」,打電話就可以了,唯獨瘂弦卻以「言必有信」出名,一天可以寫上二十封信不覺累,傳說他請人吃飯,人家來信謝謝,他也一定寫上「不謝」兩個字回信。

看完電影,大家接著討論,都覺得這部紀錄片拍得好,本身就是一首詩。從河南到台灣、再到溫哥華,一直懷有鄉愁的瘂弦,當時在島嶼寫作,一點一滴凝結成歷史。如此深情的紀錄有「觀看之必要」,當然也有寫出來「分享之必要」。(寄自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