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子写的读后感》
一口气读完史钟麒的回忆录《革命时期的芭蕾》,不禁感慨万分:原来这位我心目中的“天之骄子”有如此坎坷的奋斗史,触动我的不是那些台上或银幕上的辉煌,而是台下幕后那些琐碎、平凡、甚至有点搞笑的片段。比如在开拍电影的头一天匆忙自己裁制服装,是我绝对想象不到的。
在史老师朴实的笔下,我感到自己身临其境地经历了“大片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过程。那些过程充满了汗水、泪水、喜悦、惶恐,人生各种滋味和人情味,我哭了、也笑了,叹气了、也喝彩了。
然而作者却对自己这种忽在巅峰忽在谷底的人生经历始终保持一种不吭不卑、谦逊平和的态度,使我对已经认识的史老师加深了一层了解,更加深了一层尊敬。
回忆录并非一种很可读的体裁,但是我读史钟麒老师的回忆录却拿起来以后感觉放不下了。原因之一是我个人的经历有不少平行点:父母在我们幼年生活中的缺席、祖父母悉心而又严格的抚养、回想起来几乎残酷的常年集体生活、物资贫乏的生活中那些虽然微小的奖励却带来极大的惊喜,等等。
在史老师细腻的笔下,那个年代的环境和生活状态栩栩如生,史老师惊人的记忆力把我带回我的幼年、少年和青葱时代,让我记起那时的点点滴滴。有首歌唱道:“再回首,云遮断归路”。史老师的文笔,拨开了遮住过去的云,让我得以重新体会和感恩我的人生。
另一个让我捧起书来放不下的原因当然是书中那些史钟麒作为艺坛舞蹈电影两栖明星幕后的那些故事啦!虽然史钟麒是芭蕾舞剧《白毛女》大春扮演者之一,因为我只看过电影,而电影里大春的扮演者是凌桂明,所以我并没有通过这个渠道认识史钟麒。我第一次知道史钟麒是通过电影《生活的颤音》的主角郑长河。1979年,我正在念大学。那时中国还在清理文革留下来的许多伤痕,正处于改革开放前夕,从经济到文化都在经历一种本质上的蜕变。其中一个蜕变就是一反过去电影中的“硬汉子”形象,开始歌颂一些不同的人物,包括文艺工作者。史钟麒以他清秀英俊的面孔、文静中带坚毅的表情创造了文革之后第一个不是硬汉子的男子汉形象,这就是无惧的青年小提琴家郑长河。十八岁的热血青年的我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是在广西南宁的民族电影院,一下子就被这个人物吸引了。那时不知道偶像这个说法,只记得看后久久不得平静,对于郑长河这个人物产生了深深的崇拜,真想跳进电影与他接近,就算只是观众席的一员也可以。那时电影不多,所以喜欢的我至少看三遍。《生活的颤音》我看了无数遍。我哥刚从舅舅那儿拿来一把小提琴,我借来还正儿八经地想学拉那段电影里的曲子。看了史老师的自传,才知道虽然史老师也能拉小提琴,但能拉出那个水平真不容易,在电影里,那段曲子是中国当代第一小提琴家盛中国拉的,甚至那个只有拉琴的手的镜头,摄的也是盛中国的手。电影这个艺术形式太神奇了! 当然演员的才能是一部片子成功的主要原因。我把史老师回忆录里关于他怎样被挑中演这个角色的过程读了几遍,真感慨里头那些偶然却有时必然的过程。
那么,我又怎样在数十年以后认识自己青年时期的偶像的呢?那必须要谈到史老师的妻子加好朋友加经理张意女士。几年前我在一个登山群体里认识了张意。有一天我与她两人约了去登一座本地的小山,一路聊天,她很随意地提起她的爱人“史老师“。我问史老师教什么,她说”芭蕾啊!” 并且说以前史老师在上海芭蕾舞剧团演大春。当她说到史老师的全名是“史钟麒” 时,我说怎么这名字这么熟悉?张意那时才提起《生活的颤音》这部电影。我傻眼了。赶紧在网上搜索找到郑长河拉琴的剧照:真是这个人?张意依然随意地答:是呀。我知道湾区名人多,可是自己年轻时的偶像就在身边,也太巧合了! 当然啦,当着他太太的面,我怎么好提 “偶像”这个字?那天就这么轻描淡写地过去了。张意不知道的是:当晚我在网上找到《生活的颤音》全片,又看了一次。经过那么多年的好莱坞熏陶,虽然我注意到影片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以及迎合当时政治环境的一些造作的设计,我还是享受了整部片子,重温了当时对此片极度喜爱的心情。
第一次见到史老师是在一个朋友的生日趴上,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他多么平易近人!后来我这个不会跳舞的人经过张意多次规劝,终于开始跟史老师学习芭蕾,史老师脱掉夹克和鸭舌帽,以黑色紧身上衣、蓝色运动裤出现,俨然成为一位严格的中年芭蕾老师。于是我从第一个动作开始,就这样居然学了三年。我认识的史老师一点架子没有,十分简朴、谦虚,并且办事十分认真。三年来我因为忙、有时因为懒,缺不少课,其他同学也有进有出,可是史老师几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备课、有条有理地教课,在他身上,我学到的何止舞蹈,更学到如何做人。跟史老师混熟了,有时忘了他是名人,尤其是玩起来,他还挺疯的,唱啊、跳啊、搞笑啊,都是出自他潇洒、纯真内心的自然流露。
史老师文如其人,他的回忆录写得十分自然、真实、没有任何夸张或者矫揉造作。俗话说看人就看他怎样对待他人。史老师在写每一段经历中,都给予他人所有应该得到的荣誉和功劳,而对他自己许多卓越的成就却轻描淡写地滑过去。他记得每一个人的名字,对于不幸逝去的每一个人都写出真心的痛惜和感恩。
《革命时期的芭蕾》是一部记录中国艺术史的巨作,也是一部个人和团体的史诗。它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充满人性和情感,其中更有许多传奇似的真人真事。今天作者史钟麒是虽是一位年已七旬的老人,却依然身材矫健、精力充沛,说话、办事、唱歌、跳舞都依然是当年的帅哥模样,每天在谱写新的史诗。祝福史老师,期待史老师的下一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