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谈怎样学数学》阅读笔记
《数学家谈怎样学数学》阅读笔记
文献:华罗庚等,数学家谈怎样学数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
目的:摘数学家的学习经验
方法:主题式
笔记:摘录,评注
时间:2-3小时
pdf下载:
http://ishare.iask.s
华罗庚
检验(对知识)消化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用”。p4
将书由薄读到厚,再由厚读到薄,也是检验消化的好方法。p5
[概述]读书求消化,而不是囫囵吞枣,这是看似慢,实则快的方法。因为,日后再读同类书,可以跳过懂的地方,只看不懂的地方,读书就快很多了。否则,每次都要重新读,重新学。p4-5
读书得法了,然后看文献,实际上看文献和看书没有什么不同,也是要消化。p6
有了吸取文献的基础,就可以搞研究工作。p6
[概述]独立思考是搞科学研究的根本,历史上的重大发明都是通过独立思考搞出来的。不是说不读书、不看文献、不听老师讲述,而是说不能拘泥于这些,失去创造力。独立思考还可以弥补文献不足、导师经验差的外部条件。有了独立思考,没有导师或文献不全,就都不会成为我们的阻力。p6-7
搞研究工作的几种境界
1,照葫芦画瓢的模仿。实际上等于做一个习题。
2,利用成法解决几个新问题。
3,创造方法,解决问题。
4,开辟方向。可以让后人做上几十年,成百年。
p8
“漫”就是在你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就能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p9
我要求你们年青人有两条:
1,有对科学钻深钻懂一行两行的锻炼。
2,能有搞科学实验运动,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把科学知识普及给群众的本领。
二者不可兼得时,择其一也可。
p13
单凭天才的科学家也是没有的,只有勤奋,才能勤能补拙,才能把天才真正发挥出来。
古人说,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
p13
懂就说懂,不懂就说不懂,会就说会,不会就说不会,这是科学的态度。p14
【概述】
数起源于数数(如一二三四,一个两个三个四个)。量起源于度量,先取一个标准,然后测量。天下有各种不同的量,数是各种不同量的共性,通过它才能比较量的多寡,才能说明量的变化。数学不仅研究量、量的变化、量的关系的变化、量的变化的关系,而且还研究量的变化的变化、关系的关系、共性的共性,循环往复。数学是从物理模型抽象出来的,它包括数和形两方面的内容。
p15-16
数学是一门富有概括性的学问。抽象是它的特色。同是一个方程,弹性力学上是描写振动的,流体力学上却是描写了流体动态,声学家不妨称它是声学方程,电学家不妨称它为电报方程,而数学家所研究的对象正是这些现象的共性的一面——双曲型偏微分方程。
不但如此,这样的共性,一方面可以促成不同分支产生统一理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促成不同现象间的相互模拟性。例如声学家可以用模拟的电路来研究声学现象。
p28
客观事物的出现一般讲来有两大类现象。一类是必然现象——或称因果律,一类是大数现象——或称机遇律。表示必然现象的数学工具一般是方程式,它可以从已知数据推出未知数据来,从已知现象的性质推出未知现象的性质来。通常出现的有代数方程、微分方程、积分方程、差分方程等(特别是微分方程)。处理大数现象的数学工具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p29
敦:社会科学更偏重于大数现象。但高度抽象的社会科学理论则也用到很多因果律。
【概】数学的分支可以直接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如,数理逻辑和数论与计算机自动化设计,复变函数与流体力学,泛函分析和群表示论与量子力学,黎曼几何与相对论等。
p29
高速度大存储量的计算机的发展改变了科学研究的面貌,但是近代的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丝毫没有减弱数学的重要性,相反地更发挥数学的威力,对数学的要求提得更高。繁重的计算劳动减轻了或解除了,而创造性的劳动更多了。
p30
苏步青
学数学,我一向提倡学生多演算一些习题,这有利于弄清基本概念、定义,以至于达到熟练运算的程度。这就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我青年时代学数学,就养成多解题的习惯。我首先把教科书上的规定的习题,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把它解出来,从中领会其所依据的是什么基本概念,什么定理,然后思考是否还能用别的方法解题,把这道习题真正搞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