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美国 8 晒博先生

  触摸美国 8 晒博先生 孙燕 晒博先生是我打工的客户。他是一个了不起的男人,他年轻的时候做过机长,可惜当年机长的风彩已经荡然无存。当时他还不到七十岁,因为得过一场大病,所以他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更老,而且行动也有些迟缓。我想象不出当年他当机长时该是该何等的风流倜傥。他的第三任太太就是空姐,可以说明一切。 晒博人很好,说话慢吞吞的,好像气力不足。但是他很健谈,可能是人老了愿意回忆当年自己的经历。与其说我是去打工,不如说更多的是陪伴。他对于我来说像一个长辈。我喜欢听他讲故事,这给了他讲下去的勇气和动力。我每次去他都会给我讲一些过去的故事。我都是一边干活一边听他讲。 晒博共有三段婚姻,六个孩子。年轻的时候为了生存,他做过很多种工作,包括警察,各种工人。最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开飞机,不但成为机长,还当上了国际飞行教官。这是一个不简单的职位。他去过很多国家当教官,培训飞行员。他是一个有责任心,有毅力的男人。可能年轻时过于劳累,这也是他过于衰老的原因之一。 晒博是一个和善的老头。我干活的时候,他总是在家里走来走去。他吃东西时也会邀请我一起品尝。现在回想起来也没有什么食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看来他的厨艺水平很一般。我记得有一次他特意开车带我去超市买一种小扁豆lentils回来做汤,是美国的一种常见的豆汤,我不大喜欢。这种小扁豆我现在也从来不吃。我当时也不太会做饭,尤其是不了解美国人的口味,不知道该做点什么给他吃,我包过饺子给他,感觉他不是很欣赏。现在我的厨艺大增,并且学会了很多中美结合的食物,如果能做给他吃,他一定喜欢。 晒博的阅历相对丰富,他有说不完的故事。不幸的是他曾经得过一场大病,手术时又发生了医疗事故,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所以他的身体才夸下去的。这个医疗官司一直在打,始终也没有他期待的结果。后来我在诊所上班时了解到美国的医疗系统非常严密,任何处置之前都要患者签字,上面厉害关系说得一清二楚,几乎无懈可击,做到了最大程度地保护医生,而且医生都有医疗事故保险。所以打医疗官司很难。这场官司打了很多年,把晒博也拖得精疲力尽。 当然他讲的最多的是他的第三任太太,当年一个机长,一个空姐,一个帅气,一个美丽,该是何等的神仙伴侣啊。空姐来自克罗地亚。两个人由于生长的环境不同,所以价值观也不同。晒博看不惯她的某些行为,可惜最后还是分道扬镳了。他们有一个十多岁的儿子,跟着爸爸,小孩单纯善良。每次放学回家先打开冰箱喝一大杯牛奶。老先生一脸慈爱地看着,笑着,什么也不说。空姐妈妈经常打电话来询问孩子的情况,俩人就要聊上半天,有时也争吵。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数学不灵。后来我们两家熟悉了,我先生给他讲了两次数学题,先生对我说这孩子智力没问题,就是学习不上道。 晒博的退休生活并不是很富裕,但他为人慷慨大方。晒博得知我怀孕的时候是冬天,他特意给我买了一双皮面毛里的棉拖鞋,说是不能让孕妇着凉。我的工作他也从来不挑剔,当然我也不会让他失望。我会自己找活干,每次都把他凌乱的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当然下周去的时候又是凌乱不堪了,可这才是我存在的意义呀。 后来空姐为了儿子搬回来住了。一定是晒博跟她讲了很多我的好话,所以空姐一见面就很喜欢我,像是久违的老朋友一样。空姐的性格活泼开朗,也是个爱讲故事的人。可惜我很快就不能继续工作了。在生孩子之前我结束了他们家的工作。 虽然与晒博相处的时间不长,也就一年多,但是我对他的印象很深,因为他的不凡经历,也因为他的善良。现在回忆起来很多往事还是记忆犹新,老头的音容笑貌仍然历历在目。 晒博是典型的美国人,他敦厚善良,与人为善,从不以恶度人。我发现他出去的时候经常不锁门,我提醒他,结果他说:“如果锁门邻居需要用什么东西就拿不到了。”这话让我很惊讶,也非常感动。美国的普通人竟然如此善良。小城能够夜不闭户我真的信了。 我想在晒博风烛残年的日子里,有儿子和前妻的陪伴至少不会那么孤单。以他的身体状况和家庭关系幸福是谈不上了,我只能祝愿晒博有一个不凄凉的晚年。

触摸美国 7 一对老夫妻

  触摸美国 7 一对老夫妻 孙燕 在到美国的第七个月我们花四百美元买了辆八二年的旧福特汽车。先生系里一个巴勒斯坦同事要离开美国,就把车卖给了我们。他一直开着直到上飞机前才把车停在我们住所的停车场。 那天早上我们全家一起跑到停车场看车,当时全家都兴奋不已。那是我们的第一台车呀!我们终于有车了! 93年的七月七日收到车,七月二十一号先生就考下了驾照。我们把这些日子记得这么清楚,足以显示这件事对我们有多么重要。 先生考完驾照马上就教我开车。像所有家庭一样,丈夫教妻子开车都要经历无数次的战争。听说有的夫妻因为学车打到差点离婚。 经过一个多月的指导与反指导,我终于考下了驾照,然后我就开始开车去打工了。 今天要写的这对老夫妻是我打工的一家,是我的客户介绍的。男人是退休教授,很和蔼,行动有些不便,走路靠拐杖,看起来有八十多岁。女人也很老了,但是行动还很利落,每天忙里忙外的不闲着。 我每周去一次,中午吃完午饭去,这时候他们已经吃完午饭,厨房也收拾好了。每次老太太都会在客厅的小桌子上放一壶茶,一个带盘的漂亮的小茶杯,还有一小盘点心,这是留给我的下午茶。我到了以后他们就去卧室午休了,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 我开始干活儿,别看他们上了年纪,可是生活的品质一点都不马虎不。他们家里永远都是干净整洁。即使每天在家里,夫妻两人都穿戴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床单每周都要换洗,每天都要整理床铺。他们用餐时要用布质的餐巾,洗完还要熨烫,衣服床单都要熨,这些是我工作的主要部分。熨衣间在地下室,我一个人在安静的地下室里一边熨衣服一边天马行空地想象,回忆,更多的是憧憬未来,我想象着先生毕业以后找到工作,我们一家人搬离这个小城,想象到一个新的城市新的生活,想象以后买个什么样的房子。那个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希望。打工只是暂时的,只是过渡,我把这看作是体验美国生活,没有委屈,没有悲凉。 一次我开车去她家打工的时候,眼看就要到了,不料在一个路口拐弯的时候迎面开来一辆又大又旧的轿车,我躲闪不及,结果两辆车迎头撞上,我的车也是大车,因为撞到前角上,所以损伤不严重。对方的车比我的车损伤严重,我的车还能开,她的车已经开不了了。司机是个老太太,她说太阳晃得她没看见停车标志。警察判定事故的责任在她,她可能太老了,这次事故很可能会吊销她的驾照,我真的很替她难过。在美国没有车等于没有腿,哪儿也去不了。城市太小根本没有公共交通,老太太以后的生活会很困难。事后保险公司赔了我几百块钱,我也没去修车,反正也是旧车,能开就行。 从此以后我们喜欢上了美国车,几次换车买的都是美国车。美国车不但结实抗撞,而且经济实惠。 处理完交通事故,我开车到了老夫妻家,跟他们讲了事故的经过,老两口一个劲儿地安慰我,让我先喝点茶压压惊再干活儿。这是我的第一个交通事故,我的确很不安。他们真的很善良,很善解人意。 打工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小事。每次老太太都会把工钱$20 放在桌子上。有一次我发现她多放了一张二十美元的钞票,我马上把多出的二十元还给她。结果老太太大受感动,拿出十美元给我说:“你拿着,这样我们都rich(富)了。”对她来说这十美元像捡来的。我当然没有收。 从此以后我们的关系又进了一步。人与人之间通过沟通,通过小事增进了解,增进友谊。无论是哪国人,都可以以心换心。 从这对老夫妻的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态度。以前一个六十岁的朋友曾经对我说她的生活是只出不进了。我觉得这种生活态度太过消极,是在对付过日子,是对生活的不尊重。那对老夫妻即使垂垂暮年也要一丝不苟地生活。把每天普通的日子过出仪式感。 我们这批留学生正值接近退休的年龄,如何过好退休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新的课题和挑战。退休以后摆脱了工作的辛苦,孩子都成家立业了,也没有了经济上的压力。这正是我们开始享受自由生活的时候。我们有时间更有理由过好每一天。即使日落黄昏也要过出朝霞的风采。

触摸美国 6 珍妮一家

触摸美国 6 珍妮一家 孙燕 珍妮是我打工的第一家客户的女儿。她们家就在我家小区后面。那时我们还没买车,我可以走路去。房子在一个小山坡上。他们一家四口:爸爸妈妈,珍妮和弟弟。 说来巧得很,珍妮和我女儿是一年级的同班同学,珍妮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女孩儿,大眼睛黄头发,安静不说话,很腼腆。俩人是普通朋友,在学校的时候她们会在一起玩耍,放学有的时候会一起走路回家。珍妮回家正好路过我家,有时候内急她会过来敲门上厕所,她腼腆害羞的样子真的很可爱。 我们两家这样的关系丝毫也没有影响到两个女孩儿,她们在学校正常地学习和交流。可以想象如果在中国,妈妈做打扫房子的工作孩子在学校恐怕抬不起头,两个孩子也不可能成为朋友。前些日子看电视剧“加油,妈妈”深有感触。国内等级分明,嫌贫爱富,攀比炫耀的风气已经传到幼儿园了,孩子纯洁的心灵被污染。这种情况过去如此,现在愈演愈烈,希望将来会变好。 我每周去珍妮家打扫一次,她们家很简单,活儿不多,一次$15。爸爸妈妈都很和气,从不挑剔。她们家有一条大黄狗,像主人一样很温顺,每次见到我就摇着尾巴跑过来。我在想这样的狗狗见到人就摇尾巴怎么能看家护院呢。我时常把吃剩的骨头带给它吃。从珍妮妈妈那儿得知狗可以吃猪骨和牛骨,但是不能吃鸡骨,因为鸡骨纤维长像鱼刺能卡住。 莫斯科的冬天很冷,雪很大。那一年的冬天格外冷,她们全家出去度假没有带狗,请我帮忙照顾。我每天过去喂一次食,陪它玩一会儿。一天晚上降温,我不放心,就和先生一起过去查看,结果发现大狗快冻坏了,先生把狗窝挪到避风的地方,又给它加了东西保暖,此后我一天去两次照顾狗狗,总算挨过了这个严冬,狗狗没有被冻死。珍妮她们回家后很是感激。 就这样做了一年多,我怀上了老二后也一直做,她们家没有重活儿。我生孩子珍妮的妈妈还给了我两个月的产假,这让我很意外。每个周一,就是我去打工的日子,珍妮都会送一张支票过来。钱虽然不多,但是她们的这个举动让我感觉非常温暖。珍妮的妈妈给新生儿带来了礼物,并且还给姐姐也买了礼物,说是不能冷落了姐姐。她们真的太贴心了。 珍妮家是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非常朴实善良,夫妻俩每天奔波劳碌,他们的生活非常简单,房子的装饰也很简朴,几乎没有什么高档物品。但是她们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去她家干活儿是轻松愉快的。 产假过后,我挎着装着儿子的小筐继续去珍妮家打工,我干活儿的时候儿子就放在我旁边,这样两不耽误。第二年先生博士毕业我就停止了打工,不久我们就搬离了这个大学城。 珍妮家是第一个开始的也是最后一个结束的。她们一家让我对普通美国人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他们淳朴善良,平等待人。 美国的文明发展到今天,平等的理念已经深深地注入美国人的心里。父母没有等级观念,孩子自然就没有歧视。在平等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压力相对比较小,心情更加舒畅,这样的社会才会和谐。  

触摸美国 5 玛丽和卡洛斯

触摸美国 5 玛丽和卡洛斯 孙燕 玛丽和卡洛斯是我们的第一个美国朋友,他们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所以我单独为他们写了一篇。 1992年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还不是很多,莫斯科大学位于美国的爱达荷州,比较偏远,属于不热门的学校,但是学校非常好,风气很正。因为先生的一个要好同学的帮助,所以才申请了这个学校,当时我们对美国也不是很了解,反正只要是美国的大学就行,结果这个学校接收了先生。 爱达荷大学对中国留学生很重视,考虑到学生人生地不熟,就给每个学生配了一个美国家庭以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美国生活,称为友好家庭。他们有的是学校的员工,有的是城里的居民,都是热心的美国家庭。我们分到的是玛丽和卡洛斯一家。 玛丽是爱达荷大学校医院的营养师,有硕士学位。玛丽是个美丽而又热心的女人,她每天化着浓妆,说起话来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有她在场就不会冷场,她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主要是她说我听。她告诉我们校医院的院长是中国人,姓陈,陈的爷爷是当年修铁路的工人。陈家第三代就出了个医生,很了不起。 玛丽的丈夫卡洛斯是历史系的资深教授,他出版了好多本书。卡洛斯身材魁梧健硕,很有气派。他话不多,写得多,他们家的话都是玛丽在说,但也很和谐。 我去之前他们就请了先生几次去家里吃饭,每次先生都会带一个小礼物,在出国之前就听说去美国人家吃饭要带个礼品。几次之后玛丽说你不要再送了,再送就没有了,足以可见美国人的率真。 我是12月10号到的莫斯科,正好赶上12月25的圣诞节,于是玛丽一家邀请我们全家一起过圣诞节。 记得那天很冷,皎洁的月光映衬着皑皑白雪,将夜空照得格外清晰,卡洛斯开着他的宝贝奔驰车亲自来接我们,这辆车是他新买的二手车,是一辆老爷车型的奔驰,他格外珍惜,平时舍不得开。车子在雪夜里慢慢地向前滑行,车轮压着厚厚的积雪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我充满好奇地看向车外,我像一个刚懂事的孩子一样对美国的一切都充满着新奇和兴奋。 很多美国人的生活非常简朴,玛丽经常光顾二手店,教授的衣服有的就来自二手店。后来她还在那里买了一件很漂亮的毛大衣送给我,这件大衣跟着我辗转了十几年我都没舍得扔。生长于哈尔滨的我对保暖的冬衣有着特殊的偏爱。直到搬来加州确定以后不会再有机会穿毛大衣了,我才忍痛把它捐出去。 经过安静的街区,车子很快驶入一片灯火通明的别墅区。远远望去一座漂亮的别墅呈现在眼前,大大的落地窗前站着一个少年正望向窗外等着我们。卡洛斯将车子停在车库,然后特意引着我们从房子的正门进屋,后来才知道一般美国人停好车都会从车库的偏门进屋,不会再绕到前门的。 玛丽和两个儿子都到门口迎接我们,大儿子像爸爸一样高大英俊,小儿子一脸精明稚气十分可爱,像极了妈妈。两个儿子都彬彬有礼。小儿子像妈妈一样活泼,每次见到先生都会有很多问题要问。几次见面之后他们已经成为朋友了。 一番介绍和寒暄过后,玛丽先领我们参观了房子。屋子里弥漫着烤肉的香气,客厅里摆放着一棵大圣诞树,上面挂满了各种闪亮的小饰品。客厅里一套漂亮的花面沙发,一个摆满水晶的看柜。餐厅里长长的餐桌上摆放着漂亮的餐具,看来主人对我们一家来做客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房子是上下两层,上面是客厅餐厅厨房,还有一间办公室,卡洛斯每天都在这里勤奋地写作。桌子上放着一本圣经,很旧,看来主人每天都会翻看。下面一层是半地下室,一下去就能感觉得到一丝凉气。卧室都在底层,走廊里一排书架上摆满了书。三间卧室都整洁舒适。由于他们在家都不穿拖鞋,所以地下室的白地毯非常干净洁白。 晚宴的气氛非常友好,晚餐是典型的美国餐,烤肉,色拉和汤,还有饭后甜点。先生用他半熟的英语和他们聊天,以我的哑巴英语我是绝插不上话的。但还是能听懂只言片语。 饭后拆礼物的环节令女儿大为兴奋。玛丽先递给女儿一个大大的口袋,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只白白的毛绒熊,女儿抱着它甜甜地笑着。这个毛绒熊成了女儿的小伙伴,她每天晚上都会抱着它睡觉,她一直很珍爱它,现在还摆在她的床头。尽管它的毛已经不再洁白如雪,但它将伴随女儿的一生。 客厅壁炉前挂着几只红色的圣诞靴,上面有屋子里每个人的名字,玛丽把我们一家三口的靴子摘下来送给我们,靴子里装满了各种小物品。靴子沉甸甸的里面装满了友爱。美国人的习俗是圣诞节的早晨拆礼物,我们在圣诞夜提前得到了礼物。美国人的习惯是收到礼物后要马上当面拆开,并立刻表达感激之情。我们也给他们带去了礼物。 来美国的第一个圣诞节是如此的温馨和快乐,仿佛预示着新生活的美好开端。以后每年的圣诞节我们都会回忆起这个特别的夜晚,当年的情景依然清晰如昨,依然暖心如初。 玛丽一家就像我们在美国的亲戚,在先生的博士毕业典礼上他们两个作为亲友代表盛装出席。作为美国人他们对中国留学生如何在美国生活发展很感兴趣。我们也通过与玛丽这样的美国人的交往从而了解美国,融入美国。 中国人能够在美国立足和发展,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玛丽这样的美国人的存在。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美国人,他们大度,包容,无私。他们慷慨地帮助我们这些外来者,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这样包容外国人。美国是由我们这些外来者组成的,美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美国有这些淳朴善良的人民,是她广阔的胸怀能容得下加入她的每一个人。来到这里的人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工作留下来,在这里繁衍生息,代代相传。我心安处是家乡。  

触摸美国 4 打工生涯

触摸美国 4 打工生涯 孙燕 莫斯科城小人少意味着机会也少。没有奖学金的留学生只有利用暑假时间去大城市打工赚学费和生活费,开学时交学费的时候写支票的手都是颤抖的,一个夏天的辛苦化作一张纸。有的人为了挣学费,不得不让太太去外地打工,夫妻分居两地。有的把孩子送回国内寄养,妈妈全力打工。很多人就是这样完成学业的。先生为了省下一张邮票钱骑自行车去交水电费,工作人员好心提醒他不用跑来可以寄过来,她哪里知道穷学生的艰难啊。仅仅四个月先生竟然省出了两张机票钱。 我们那批留学生和家属可以说是最吃苦耐劳的一批人。因为我们经历得太多,我们是靠自己的艰苦努力才得以走出国门,所以我们特别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们有着极强的忍耐力与自制力。 这里基本上是男的每天除了三餐就是学习。女的除了代孩子,理家,还要打工,还要学英语。 中国人是最具竞争意识的,在那个封闭的小城里中国人为了生存都使出浑身解数各显神通,有的依靠教会,有的和教授拉上关系,公派的有大使馆撑腰。在那个信息还不发达的年代任何信息都可以作为彼此交往的筹码。交换信息,互通信息是中国人交往的重要一项。 留学生及其家属们的思想意识大都延续了大学时期的观点,认为能说会道的就是有能力,大家也都围着他们转,学生会主席的职位也是炙手可热,一但被选上学生会主席,家里马上门庭若市。他们手里掌握着一些资源,比如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些国内的杂志,还有一些影视光盘,这些资源足以吸引人们趋之若鹜。我家邻居在我们到后不久就当选了学生会主席,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 我们到后不久学校组织了一场国际学生联谊会,在一个大俱乐部里摆摊,展示各自国家的文化。多数人是准备特色食品。先生和我商量了一下决定参加。 这是我们在美国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摆摊卖东西。我来时从中国带来了很多工艺品,我挑选一些摆台,结果一套文房四宝卖了五十美元。还卖出了几件小东西。我们摆摊的主打产品是饺子。我觉得饺子人人都吃过,没有新奇感,我想变换一点花样,馅料是一样的,我把它包成向日葵的形状,又好看又好包。结果学生们不认识,销量不佳。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剩下的向日葵我们吃了好几天,好在成本已经赚回来了,剩下的等于免费食物。 刚刚调整好时差,邻居青给我介绍了一个看小孩的工作。孩子是女孩儿,不到两岁,父母都是上海人,父亲是邻城大学的新任教授,母亲准备考研究生,她想每天把孩子教给别人,有几个小时的完整时间学习。工钱是每小时2美元,低到不能再低了。当时我的女儿不到六岁,每天上半天的学前班,也没有车出不去,我想反正我也要在家带女儿,就接下了这个活儿。 孩子很快接受了我,第一天父母一起来接,以为孩子会大哭,结果看到孩子高高兴兴的,他们俩个都很吃惊,也很高兴。babysit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很快我就体验到了上海人的精明,为了节省时间,妈妈送来孩子后就坐在车里学习。中午去买个汉堡拿到我家里来吃,她一边吃饭,一边看孩子,大约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当然这一个小时是不算工钱的。而我还要陪着她们,看有什么需要。接的时候有时晚一点也不算时间的。一次爸爸把一个坏掉的小电视机送给我们,说看我先生能不能修好,后来电视没有修好,先生让我还给他们,不然他们会一点点地通过多占时间克扣工钱。就这样持续了将近半年,暑假开始就结束了。 当时我的身份是学生家属F2签证,没有工卡,不能打工,只能打黑工。小城里的中餐馆屈指可数,连洗盘子的工都找不到。我唯一能做的工作是去美国人家打扫房间。双职工的美国家庭,夫妻都上班,又有孩子,经济条件好的会雇人打扫房子,每星期一次。这个工作比较轻松,报酬还可以,一上午3-4小时可以挣到15-20美元。 我逐渐找到了几家,他们大都是美国白人,夫妻俩都工作。他们人很好,我去工作的时候家里没人,给我留着门,钱就放在厨房的台子上,我干完活拿钱走人,锁上门。 要干的活儿包括:收拾房间,吸地毯,擦地板,打扫厨房和卫生间。他们大都和蔼不挑剔,我和他们有些成为了朋友。打工期间有辛苦也有欢乐,期间还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触摸美国 3 莫斯科-爱达荷

触摸美国 3 莫斯科-爱达荷 孙燕 只有三个乘客和一个飞行员的小飞机平稳地降落在爱达荷州的莫斯科机场。随着四只巨大的行李箱砰然落地,我们的美国之行终于结束了。崭新的生活开始了。 莫斯科的机场非常之小,人更少。我们几乎是机场唯一的客人。分别不到半年,五岁半的女儿见到爸爸有些腼腆。爸爸拿出一毛钱硬币塞进自动售货机,里面立刻流出来一小把糖豆,女儿马上笑逐颜开。那是我们第一次见到这种东西。以后还有无数个第一次等着我们呢。 机场外一片白雪皑皑,刚刚离开天寒地冻的哈尔滨,又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先生的同学开车接我们,大家都是车龄不长的新手,又是这样的天气,所以他开车格外谨慎。 莫斯科是爱达荷州的一座小城,位于美国的东北部,北纬46.7度,西经117度。与哈尔滨的经纬度差不多(北纬45.7,东经126.6)。但莫斯科是地中海气候,气温比哈尔滨暖和得多,但是莫斯科的雪要多得多。 莫斯科是一座大学城,人口只有两万人左右。所有的服务行业都是围绕着爱达荷大学。大学一放假,小城几乎成为空城。 小城虽小,但民风淳朴,居民非常善良友好。这里治安很好,可以做到夜不闭户。孩子们白天在沙堆上玩,晚上回家,玩具不用带走,自行车,小推车,小桶小铲就扔在地上,第二天接着玩儿,不会有人顺走。人们把可以用的旧家具和电器等物品放在垃圾箱旁边,有需要的人可以自行拾取。那时的穷学生都受过这些恩惠。我刚到不久就捡到一个大吸尘器,很好用。还捡到一对洗衣机和烘干机,先生修理了一下,一直用到毕业。 爱达荷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大学,创建于1889年。先生在爱达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虽然拿的是全额奖学金,但是每个月只有$600美元。这个数字能够维持三口之家一个月的开销,今天回想起来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当时我们住的是大学为成家的学生准备的宿舍,条件不错。是联排别墅,上下两层二室一厅。每个月房租$280美元。不是我们奢侈,是实在找不到便宜的住房。小城的房源本来就少,新出租房没等空出来马上就有人接手,所以这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每个月房租水电用去了一大半,好在美国的食品非常便宜,鸡肉猪肉米面几毛钱一磅,鸡蛋几毛钱一打,牛奶果汁便宜到像水一样。在美国即使是穷人,这些生活必须品也是能够保障的。当时这些食品在中国还都是好东西,来这里能够管够吃,我已经很满足了。 中国人的生存能力最强,我们的原则是有多少钱就过多少钱的日子。那时候我在美国的哥哥,先生的大学同学都主动提出经济援助。先生最好的朋友甚至提出如果需要可以用房子抵押贷款借给我们,这让我们非常感动。当然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借过一分钱。现在想起来我很以为傲,我们挺过来了,我们无债一身轻。 我拿出勤俭持家的本事,日子过得虽然不宽裕,但饮食营养充足,比在国内时还要好,知足者常乐。 小城一共有三家大型超市,每周都有不同的食品打折。当时我们还没有车,我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各家超市,专买打折的食品。我以最小的代价过出了最好的生活。 开源节流,光省钱是不够的,我必须想办法挣钱。 蜜月期很快就结束了,我的打工生涯马上就开始了。  《触摸美国》一书将由美国威廉出版公司出版。 https://williampublishing.com/      

触摸美国 2飞往美国

触摸美国 2飞往美国 孙燕 1992年12月9日,飞往美国的波音747缓缓地驶离北京机场。巨大的轰鸣声将我的思绪搅拌成碎片,一半随着发动机的尾气散落在北京的上空,永远地留在了我生活三十年的土地上。这些碎片有些是彩色的,有些是黑白的。它们被生活的汁液浸透了,是有些分量的。不管怎样,我把它们都留下了。 另一半碎片轻轻的,飘在半空。有的清晰可见,有的模糊不清。这些碎片将是我未来的生活,未来不可知,但充满期待。 几分钟后飞机驶入云端,我的生活乃至生命将重新开始。 西北航空公司的空姐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资深美女,这个公司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当时的西北航服务质量很好。飞机餐比现在要丰富,味道也好。我和女儿尽情地享受这次改变命运的旅行。兴奋和激动让我们无法入睡,丝毫也没有感觉到飞行带来的不适。 很快飞机抵达日本,我们要在这里转机,第一次出远门的我有些晕头转向,毫无悬念地误了飞机。由于从北京起飞时间的延误,造成转机的时间紧张,所以航空公司负责安排误机人员的住宿,结果发现还有好几个人也没转成飞机。一位女同胞热情地和我们搭伴,她是芝加哥大学的一名访问学者,人谦逊有礼。我们一行人在日本的一个旅店住了一晚,吃了一顿丰盛的自助餐,第二天还安排我们去街里转了一圈。这算是阴差阳错的偏得,但我心里还是更急切地向往美国,想往新的生活,盼望和先生早点团聚。 第二天晚上再次登上飞往美国的航班,继续享受优良的服务。机舱外斗转星移,时空交错。刚刚吃了晚餐不久,人们正昏昏欲睡。忽然机仓的灯全都亮起来了,广播里听到早晨好的问候。原来飞机已经飞到太平洋的另一边,我们在飞机上迎来了美国的第一个早晨。 在西雅图下了飞机,还要转一次飞机才能达到目的地,爱达荷州的莫斯科城。在机场等候的时候,怕再次误了飞机,我上前询问。机场工作人员和气地跟我边说边做手势,他以为我完全不懂英文,我在心里暗笑:好歹我也学了好几年的英文啊。可是我的哑巴英语几乎没有机会开口说话,我也边说边比划地说了一个字“wait”,结果把老外惊喜得连连点头:“Yes,wait。”这是我到美国说的第一个字。 再次登机的时候让我大跌眼镜,飞机太小了,除了我和女儿还有另外一名乘客,可以说是专机待遇了。因为我要去的是很小的大学城,乘机的人少,而且两地距离也不是很远,美国人更愿意选择自己开车。 机组成员只有一人,集飞行员,空服和搬运工于一身。他把我们四个硕大的行李箱搬上飞机,然后坐到驾驶仓开飞机。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转眼就到了。 前面等待我的是什么,我完全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我只知道我们一家人马上要团聚了。还有什么比一家人团聚更重要的呢。我们还年轻,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然而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困难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触摸美国》一书将由美国威廉出版公司出版。 https://williampublishing.com/  

触摸美国 1 美国梦

触摸美国 1 美国梦 孙燕 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起了美国梦,更没有想到这个梦竟然成真了。真的应了现在的一句流行语:“梦想一定要有,万一实现了呢!” 想想当时的我还是信心满满的,从上大学就开始学英文,为去美国做准备。可是当时我即没有海外亲戚,又没有海外朋友。对美国的认识也是懵懂的,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怎样,何时才能去美国。但是我就是想去美国,我只知道那是一个自由的国度,在那里我不需要政治学习,不需要表态,不需要做批评和自我批评。 学英语是去美国的唯一途径。80年代学习的风气正盛。当时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门口有一个小书店,里面主要卖英文书,是我最爱逛的。我经常从并不丰厚的伙食费里省出钱来买英文书。因为梦想实在太渺茫,所以学英文也不是很刻苦,加上还有学业要顾。所以直到医学院毕业也没有多大进展。 毕业后继续我的梦想,还煞有介事地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办的英文托福班。谁知不久就认识了现在的先生,我们都做着同样的美国梦,所以两人一拍即合。下了班还要赶着上英文课实在太辛苦,我立刻把实现梦想的任务转移到他的肩上,具体表现在英文班不用上了,英文书都送给他读了,我只管做梦。 结婚后我管家,先生继续学英语,他白天上班,晚上挑灯夜战。作为理科生的先生学英语很不擅长,英文底子又差,全靠下苦功夫学出来的。真的很佩服先生的毅力。 联系学校很不顺利,多亏了先生同学不懈的努力,先生终于在1992年拿到了学生签证,8月来到了美国。到了美国后,先生很快就开始给我办理陪读手续。11月我就拿到了邀请函,马上就去签证。 在沈阳美国领事馆签证更是一波三折。第一天我带着五岁的女儿一起去,签证官说:“今天我只能给你们签一个人,你选择吧,是你去还是女儿去。”这真是给我出了一个大难题,我和女儿怎么能分开呢。我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我当即决定明天再来碰碰运气。 第二天果然是不同的签证官,她说:“如果你能从单位开个证明说你去美国不按期回来单位就开除你,我就给你们签。”陪同我签证的嫂子立刻冒着大雪出去给家里的大哥打电话,请他去我的单位开证明,然后发传真给领事馆。我们在领事馆里焦急地等待,在领事馆关门前终于收到了大哥发来的传真。签证官马上就给我和女儿都签了证。 就这样我把自己开除了。我是那样的决绝,那样的义无反顾,我自断后路。我对自己的决定从来也没有后悔过。 当时在中国我们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住着三室一厅的大房子,家里电器一应俱全,还有地毯和吸尘器,甚至还有电脑,这在1992年中国是不多见的。赴美之前,我亲手把这个完美的家给拆了,东西都送人了。我又花了几千块钱买了很多新东西,装满了四个大行李箱。 我,整装待发,奔向新的生活,一个神秘的,不可知的世界。 《触摸美国》一书将在美国威廉出版公司出版。 https://williampublishing.com/  

触摸美国 自序

触摸美国 自序 孙燕 当你心情好的时候,你的回忆都是快乐的,当你情绪低沉的时候,你的回忆都是痛苦的。我想趁着快乐的时候回忆一下来美国三十年的经历,发现思绪竟如泉涌,一发而不可收,所以要赶紧把它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这本《触摸美国》(Touching America)。 我们全家于1992年来到美国。一路走来,从冰天雪地的大西北爱达荷州,到华盛顿州,再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再南下至烈日如炎的阿拉巴马州,我们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然后转战到最南端广褒无垠的得克萨斯州,最后落户于鸟语花香,四季如春的加利福尼亚州。我们的脚步绕美国一圈。可以说我们走南闯北,阅历丰富。 三十年来,我一直在触摸美国。我用眼睛观看美国的山川河流,用鼻子呼吸美国清新的空气,用耳朵聆听美国的音乐和噪音,用舌头品尝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料理。可以说我一直用我的心来感知美国人的思想与情感,用我的手,用我的每一寸肌肤触摸美国,体验美国。 每一次活动,每一次经历,都让我有所触动。我的头脑已经被这些感知装满,文思泉涌。今天我恍然大悟,我觉得我找到了生活的亮点,那就是我要把我所经历的一切写出来,这就是我生活的意义,也是我生命的价值。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美国,一个伟大的美国。美国不是因为强大而强大,而是因为伟大而强大。美国的伟大是因为它有众多平凡而伟大的公民,他们真正称得上勤劳、善良、勇敢。他们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引领人类的现代文明。 如果不是近距离的接触,你无法想象和理解这里的美国人。我所要写的是我接触到的普普通通的美国人,他们是美国的精神所在。 真正促使我动笔的是我参加的一次活动,美国加州空军基地举行的一次飞行表演。基地有一万多名驻军,飞行表演进行了两天,我们是第二天去的。从早上开始就有车辆陆续开进去,每个路口和转弯处都有军人指挥交通。车在他们的指挥下按照顺序一排排地停好,然后全家老小拿着折叠椅和毯子走向观景地。进场地时要过安全检查,很快的,不用等侯。整个过程没有收费,停车和入场都是免费的。并且没有查看任何证件。 观景地像一个大型的游乐场,小孩儿可以免费玩绳索吊,体验从飞机“Air Force one” 到“Liberty four ”的惊险瞬间。这是电影“Air Force One”中的场景。 在美国参加这样的大型活动都很方便,你永远不用担心吃喝和如厕这些问题。观景场地里面有卖吃的喝的。几十个临时厕所一字排开,伴有多个洗手亭,手纸,洗手液一应俱全。几个戴着红十字袖标的男女医务兵坐在一个大帐篷下面等待抢救意外受伤人员,医疗器械,治疗床,担架床等应急救援设备应有尽有。那天自始至终他们也没有等到一个病人。 一辆小客车不停地在停车场穿梭行驶以便随时接送老人、孩子和行动不便的人,为参观者提供便利。 广场上三架大型运输机敞开仓门让大家参观。飞行员站在下面迎接参观者,小伙子们各个英俊帅气,和蔼可亲。有观众主动买饮料递给他们,有的观众跟他们合影留念,连我九十岁的老妈也忍不住要和飞行员合影,因为小伙子太帅了,太可爱了。场面温馨和谐,完全不像在一个现役的军事基地。 从早上开始,不断地有飞机起飞表演,其中包括美国最先进的F-22猛禽战机,F-18大黄蜂战机,还有老式的P-38战机,在二战中击落山本五十六座机的就是这种战机。飞机有的单飞,有的编队飞行,飞机在天空中翻转,拉出白线和彩带。最惊险的是两架飞机近距离对开,在交错的瞬间侧立着擦肩而过,场面惊心动魄,观众中不时地爆发出阵阵惊呼。 飞行表演在下午三点至四点钟的时候达到高潮。多架战机同时起飞,各种编队造型,精彩纷呈。有的飞机声音很小,有的飞机噪音很大,大到触发停车场的汽车警报声此起彼伏。集中表演大约持续了一个小时,观众大呼过瘾。 这场飞行表演不是练兵,更不是炫耀武力,它更像是一种娱乐,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孩子参加。 散场后我注意观察了一下,几千观众离去后,广场上很干净,只有个别人留下少量垃圾。车辆离开也是秩序井然,没有任何拥堵现象。 参加这场活动让我更加明确地意识到了美国之所以伟大,不是拥有最先进的武器,而是在这些小事上彰显美国人的素质和修养。 美国有秩序,人们自觉地遵守秩序。美国的军队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是主人。活动的组织方时时处处体现出人性,为人提供方便。 美国不是完美的,但是我见到的最伟大的国家。

触摸美国 36我的工作

  触摸美国 36我的工作 孙燕 父母离开以后,我马上开始找工作。当时先生已经进入高科技行业,他的收入已经足够我们全家的开销。但是我觉得自己还年轻,孩子们上学以后我有很多空闲时间,我也想走进美国社会更好地了解美国。 我有了绿卡,选择工作的面广了许多,什么工作我都可以找了。我想用上我学的知识和经验,在我所熟悉的领域发挥我的特长,在增加家庭收入的同时也为社会做一点贡献。毕竟我在国内做了七年的牙科医生,我想在美国做个牙医助理还是绰绰有余的。 于是我买了份报纸查找广告,看到真的有一家牙科诊所招人。我抱着试试运气的心里前往应聘,结果一次就成功了。 美国的牙科诊所大多是私人的,小的只有牙医一个人,大的有一群牙医。我找到的这家是一个大诊所,老板是一个犹太人,他是一个成功的经营者。他共有三间诊所,一间在奥斯汀南边,由他的妹妹帮他管理,妹妹也是牙医。他自己平时在一间小的诊所出诊。 我工作的这间是最大的,在奥斯汀北部,离我家比较近,我上班很方便。我上班后儿子就留在学校的afterschool,我下班后去接他。 老板每天晚上过来取支票和现金。我能感觉到大家都不喜欢这个老板,他不在的时候大家都很轻松愉快。 这个诊所共有十几个牙医轮流出诊,每个医生工作四天,每天固定有六个牙医出诊。每个牙医占有两台治疗椅,轮番使用,以提高牙医的效率。每个牙医配备一个助理,牙医助理的工作是帮助牙医完成治疗,为每一位患者做治疗前的准备和治疗后的消毒工作。因为是大诊所,所以每天还有一个人空出来消毒器械和做临时帮忙。 另外诊所还有两个专门洁牙的人,在美国洁牙是专门的洁牙师做,做这个工作需要先读四年大学本科,然后再考取洁牙专科学校读三年,再考取执照。这个专业很热门,学校很难进,当然工资也很高。 前台有五个人负责接待患者,收费等工作。同保险公司打交道也是前台的一项重要工作。她们的工作不需要很高的学历,但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技巧要求很高。 因为诊所很大,有一个经理管理日常工作。经理是一位白人女性,每天画着精致的妆容,笑容可掬,可是她整起人来手段多种多样。美国的职场不是混日子的,干得不好他们有办法让你自己提出辞职,这样你拿不到失业金,对诊所不会造成损失。他们最常用的方法是把不喜欢的员工调到南边的诊所工作,这个员工会因为路途遥远不方便而自行离职。在那儿工作的几年我亲眼见过好几个人就是这样离开的。当然他们也都有各自的问题。 诊所像一个联合国,当然最多的是美国人,有黑人也有白人。还有墨西哥人,奥地利人,印度人,韩国人,越南人,日本人,塞尔维亚人,哥斯达黎加人,摩洛哥人等等,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大家彼此都很友好,互相帮助,互相尊重,感觉不到歧视。 诊所的后面有一个厨房,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以到厨房休息一下,喝点水。厨房几乎每天都有吃的东西,就放在台子上,大家随便吃,东西是大家自愿带的。吃的东西五花八门,多数是甜品,难怪美国人又高又大,他们经常吃零食。先生形容得很形象,美国人是八缸的大车需要更多的燃料,我们亚洲人是四缸的小车,耗油少。医生带的多半是商店买的食品,其他人带的有买的也有自己做的。我做的豉油鸡最受欢迎,每次带去都是一抢而空。 诊所大了自然少不了花边新闻,男男女女在一起总有好戏可看,我在诊所工作得很愉快。这个工作环境促使我每天必须用英文对话,我的英文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大家对我的经历很好奇也很感兴趣。 我是老板招的第一个外国牙医,我来了以后他尝到了甜头,看到外国牙医好用,接连又招了几个外国牙医做助理。其中有一个日本牙医,他来美国没有行医执照,先做牙医助理。他是一个年轻小伙子,性格开朗活泼。他平时在南边那个小诊所工作,每天负责开门,所以他有诊所的钥匙。有一次他私下跟我讲,他那天早上提前到诊所,趁着大家上班前他自己给自己治了一颗牙。他先对着镜子给自己打了麻药,然后用钻去除龋坏的牙质,再用树脂补上。我听得目瞪口呆,真的很佩服他,我自己是做不到给自己治牙的。这可能也是一种日本武士道精神。 还有一位是墨西哥牙医,也是个小伙儿,他干了不久就离开了。 另一位是塞尔维亚牙医,叫阿兰卡,她是个和我年龄相当的美女,我们很快成为好朋友。我们两个和那个日本人,我们三个外国牙医有时候下班一起出去吃饭,相同的背景把我们连接在一起。一段时间后日本牙医搬走了。我和阿兰卡一起工作了五年,我们之间发生了很多故事。